我作为对外汉语教师10年之久,在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的时候,就有很多人问过我:「对外汉语是什么专业啊?」,我说就是教外国人学中文。人们会回应:「那我也可以吧,说中文就会教中文啊!」
一开始我也觉得我的专业没有任何优势,因为只要在华人的地方,只要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,大概就能教中文。但是大学四年的学习,让我知道中文的博大精深——单单一个「了」字,可能就有三张纸之多的语法内容。那么试问,一个会说流利中文的人,能否简单清楚地讲明白这三张纸呢?对于一般人来说,「了」是一个时常会出现在我们口语中的词,因为次数太多了,我们甚至都不会去关注它。 但是对于天天研究语法知识的老师来说, 着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语法点,就是因为它出现的频率太多,造成学生的困惑。
对于「了」大家第一个概念就是过去式,比如说,「我吃饭了」,可是有的时候你还会听到 「我吃了饭」。乍看之下这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, 但是「了」为什么会出现在两个位置呢?再比如说,「我吃了两顿饭了」,这时候出现了两个「了」,那么每一个「了」的意思又有什么不同呢?同样是过去时,「我去年很胖」,这个时候为什么没有「了」了呢?「我去年很胖, 可是今年瘦了。」 这个句子中后半句明显提到了「今年」,可是却使用了「了」,那么这个「了」又是何意呢?
学生们看到一大段中文的时候, 常常会陷入「了」的深坑不能自拔,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每一个语法点清晰明了、烂熟于胸。否则早晚有一天你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合格的中文母语者!我遇到过的,对于不能解答的问题的答案就是,「这是固定搭配,就是这样说的,没有别的原因。」如果你学习一门语言,遇到问题时,老师的回答就是这样,或者你多说就懂了,你会信服吗?
前几天,「有幸」面试到一位对外汉语老师,毕业于外国名牌大学,获得过IPA证书,参加过培训课程,虽然此位老师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,但是秉持一视同仁,所有人都需要成长空间的原则,我还是见了这位老师。跟老师的沟通中了解到一些问题,这位老师操着一口流利的带有浓厚方言的普通话,也向我介绍了她参加过什么师资培训;她表示,培训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,他们的培训机构总会及时站出来为他们再另外开一堂解决问题的课,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,机构请来了多么有经验的老师帮助他们解决课堂中遇到的问题,老师是好老师,一堂课的费用也是好费用。
受训老师也觉得物有所值,不但自己学习到了东西,机构还赚到了更多的钱,更重要的是还有学生可以提供给她「试教」,甚至这一位即使领取了许多证照,但教学经验仍不足的老师,也能够将课时费开到了100多的价格,顿时让我觉得我更值钱啊!这位老师教的学生不需要考试、不需要学习效果,老师每次上课前准备好通用的教材,遇到问题的时候很便利的翻翻教材就可以了,学生们只需要练习口语,也不需要任何语法解释,所以根本不需要老师熟悉媒介语。
我只想说这样的学生请给我来一打!
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, 会说中文是不是就能教中文?
请让我再说一遍,No!不是!
作为一位对外汉语老师,我们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哪些呢?
1. 扎实的语法知识。
我们要把每一个语法点烂熟于胸,这样你才能坦然面对学生的每一次提问。
2. 熟悉媒介语与中文的区别。
身为华语老师,要熟悉外国人的母语与汉语的差别, 才能更理解学生的困惑,用最直接明了的方法说明。
3. 标准的普通话。
换位思考, 你也不希望一口操着大坂腔的老师教会你一口标准的关西日语吧。
4. 丰富的中华文化知识。
华语老师是文化传播者,是各国沟通的一座桥樑,外国人如何了解中华文化,首先从自己的老师开始。
5. 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。
华语老师也是一名老师,秉持着教书育人的态度, 我们要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。
每一位华语教师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培训,方可上岗,教学水准如何,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评价。作为一名华语老师,任重而道远,我希望中文和中华文化可以传扬出去,让世界更加了解古老瑰丽的东方文化。
作者:TLI华语教师 沈培
🏠Teacher Training Program:华语师资班课程介绍
🔗Be a Chinese Teacher in TLI:华语师资班报名表
📧Any Question? Mail us:ch.tp@tli.com.tw
📞Feel free to contact TLI:+886-2-23678228